7月22日,穆迪公司发布了中文版《中国信用研究——“一带一路”具有正面信用影响,但海外风险敞口增加》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宏大的战略构想,旨在创建一个完整的运输和基础设施网络,深化中国与中亚、南亚、中东、东欧和西欧等40多个国家的一体化。该计划对中国中央和地方政、金融机构和企业具有正面的信用影响。但是,地缘政治因素和实现运输网络无缝链接所需要的基建融资规划都是执行时所面临的风险。
穆迪在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中国主权信用有正面影响,因为这将改善区域内的商业和金融联系,从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该计划也将有帮助中国解决钢铁和建筑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
穆迪认为,对“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提供投资和贷款,可鼓励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这是政府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既定经济改革目标之一。但是“一带一路”本身不会促进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随着人民币的使用增加,“一带一路”也将有助于中国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因为发行人专项人民币融资来满足融资需求。2015年第一季度末,中国未偿付的境外人民币债券总额为5190亿元,是2014年底的2540亿元的两倍以上。
同时,穆迪分析,中国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的主要投资者,也是其资本货物和服务的主要供应国,这将促进中国内地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直接投资。例如,中国投资者可利用人民币投资境外项目,而项目拥有者可利用这些资金来购买设备和向中国承包商支付费用。人民币交易可降低双方的成本和外汇风险。
为此,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根据环球银行业金融电信协会(SWI.T)的数据,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2014年底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1870亿元,大多数对外投资仍然以美元计价。
穆迪提示,随着中国政府将其持有的庞大外汇储备逐渐分散到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中国政府将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低于投资级别或未评级的国家。
银行业风险敞口上升
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可能受益于“一带一路”带来的市场扩大及贷款需求增长,不过其风险敞口也将上升。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将获益于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布局。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将在相关的投资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权风险较高,并且一些贷款可能处于战略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中国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在国内资产质量本已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中国企业困境加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可能面临额外的风险。
而这种风险也要差别看待。穆迪认为,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一带一路”相关贷款规模将不足以令其信用状况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在盈利能力下降但仍稳定、损失吸收能力强、资本水平良好的情况下。这些银行还将通过国有保险公司弥补很大一部分相关风险,并将注重商业可行项目。相比之下,政策性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
(责任编辑:DF154)